家長與孩子的情感語言

家長與孩子的情感語言

撰文:家庭動力兒童遊戲治療師      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李慧芝

 

在我們的成長經驗中,我們都甚少被教育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。學校和社會均著重培育兒童的認知、分析和解難能力等,所以我們大多習慣討論事情和觀點,很少直接用說話來表達情感。即使家人之間的交流和對話,我們也不習慣分享彼此內心的感受。

 

有家長會問,我以行動(例如擁抱、親吻孩子)來表達對孩子的關懷,不已經足夠了嗎?父母有必要用言語肯定和回應孩子的感受及需要嗎?

 

父母以行動表達對孩子的愛當然重要,但父母對子女的同理回應,能夠更具體和切實地讓孩子體會到,父母是明白和接納他們的想法和感受。這不但能強化親子關係,建立孩子的安全感,子女亦能從中學習如何以語言表達情感和需要,有助減少孩子以不良行為表達內心困擾。

事實上,情感的語言的確不是我們日常習慣的語言,很多父母都擔心,假如肯定和同理回應孩子的負面情緒,可能會縱容和加劇孩子的不良行為。例如當孩子因失去心愛物件而感到傷心時,父母都會害怕重提事件,會觸及孩子傷心的感受。父母或許會對孩子說:「不要緊,玩別的便是了!」、「試試看能否買另一個代替吧。」父母都希望透過解決孩子的問題,安撫他們的情緒。

 

然而,這樣孩子不但無法從父母的回應中,學習如何接觸和了解自己的感受,並有效調節自己負面的情緒,更沒有機會從挫敗中汲取經驗,建立責任感。

 

假如父母可以設身處地,從孩子的角度了解他們的經驗,並嘗試說出他們的感受,即使簡單一句「我想,你失去了你最心愛的物件,你一定很傷心、難過。」這對於孩子而言,已經給予他們最有力的支持和安慰,使他們更有信心和勇氣地面對生活的挑戰。

Parents Daily 為全港父母提供關於親子育兒、升學的豐富短片和內容,專輯內容包括「有星有Say」、「校長有話兒」等節目。我們以輕鬆活潑的方式為父母們提供培養孩子的資訊,更會邀請幼小校長、名人、資深教育工作者等分享教學、親子心得和實戰經驗,讓父母可以在這裡得到實用資訊之餘,更可認識更多互相分享、互相扶持的同行者。

分類
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

食肉就可以長肉?2至5歲食幾多肉先夠?

食肉就可以長肉?2至5歲食幾多肉先夠?

撰文:註冊公共衛生營養學家(英國)營養師吳珮瑜

 雞腿、三文魚及豬扒…… 成年人一般都以為小朋友要長肉,就需要多吃肉。其實 2 5歲的小朋友,一天需要吃多少肉才足夠成長需要呢?家長又應該如何選擇呢?

 於營養學而言,肉、魚、蛋、乾豆類、果仁及種籽等都同屬蛋白質類食物。衛生署建議2 5歲的小朋友每日需要進食 1.5 3 兩此類食物,而1兩約為1 個乒乓球大小的肉類。家長應為小朋友選擇「去肥剩瘦」的肉類,盡量少吃內臟。茹素者應多吃乾豆類及果仁食物,以增加蛋白質的攝取量。

 除了蛋白質外,此類食物同時提供各種營養素,如:

 1.來自動物之蛋白質類食物

       肉類、家禽、魚及蛋類食物是維他命B12的良好來源

       紅肉、蛋黃含豐富鐵質

       脂質魚 (如黃花魚和三文魚)提供奧米加三脂肪酸

2.來自植物之蛋白質類食物

  •  黃豆及其製品(如豆腐、豆腐乾和腐皮)所含的蛋白質與肉類同屬「完整蛋白質」,可以取替肉類
  •  黃豆及其製品、乾豆類、果仁及種籽含豐富不飽和脂肪酸、鐵質及膳食纖維

雖然蛋白質類食物好處多,但進食過量會增加過胖及長期病的風險,緊記每日1.5 至 3 両已經足夠。

Parents Daily 為全港父母提供關於親子育兒、升學的豐富短片和內容,專輯內容包括「有星有Say」、「校長有話兒」等節目。我們以輕鬆活潑的方式為父母們提供培養孩子的資訊,更會邀請幼小校長、名人、資深教育工作者等分享教學、親子心得和實戰經驗,讓父母可以在這裡得到實用資訊之餘,更可認識更多互相分享、互相扶持的同行者。

孩子的自我保護機制

家長園地

撰文:心啟晴專業輔導學院李偉堂心理治療師

 

有一天,同事告訴筆者接到一個來電,是一位媽媽,她急著要帶兒子來見我。在電話上,初步得悉男孩在過去的一個月裡,數次拿著刀指著自己的脖子,要脅媽媽給予零錢買零食,否則便往脖子上刺。當然媽媽一方面驚訝兒子為何做出這樣的行為,另一方面更擔心兒子不小心刺傷自己,於是媽媽唯有給予零錢。但男孩其後多次做出相同的行為,教媽媽苦惱起來。

 

當筆者第一次和男孩進行遊戲治療時,男孩進入遊戲室後,便安定坐在椅子上,臉帶笑容的看著我,筆者遂邀請他選擇房內的玩具:「您可以選擇任何玩具,用您的方式去玩。」男孩望著我說:「真的嗎?」我再次回應:「您可以選擇任何玩具,用您的方式去玩。」於是男孩站起來,把桌上的所有玩具都掃到地上,然後笑著望筆者。

此時,筆者在想,這是筆者第一次與男孩見面,他便作出這樣的回應,可以想像出他心裡盛載著不少的怒火,但由於已抑壓了一段時間,以致現在以這種方式發洩出來。

 

及後,筆者以遊戲及創作方式的心理治療,讓他慢慢地把內心對父母不滿的情緒表達出來,譬如爸爸不問情由地錯怪男孩弄壞電腦,但其實是弟弟幹的;當男孩做錯事,媽媽便拿衣架打他……當情緒得以發洩出來,男孩沒有再作這些行為,而且他還變得開朗起來。

子女自小成長,需要父母的保護及愛。不過若父母對子女造成傷害,而沒有好好處理,子女可以做的,便是利用自己有限的能力去保護自己,例如變得反叛、默不作聲、講大話等。我們都明白做父母不會是完美,有時會誤會及錯怪子女,這亦很正常,然而重要的是,當我們發現誤會或錯怪子女後,可以由父母打開一個溝通的空間,讓子女把內心的不快訴說出來,子女的心自然可以鬆起來。

Parents Daily 為全港父母提供關於親子育兒、升學的豐富短片和內容,專輯內容包括「有星有Say」、「校長有話兒」等節目。我們以輕鬆活潑的方式為父母們提供培養孩子的資訊,更會邀請幼小校長、名人、資深教育工作者等分享教學、親子心得和實戰經驗,讓父母可以在這裡得到實用資訊之餘,更可認識更多互相分享、互相扶持的同行者。

家長也要有me time 失平衡易影響夫妻關係

家長也要有me time 失平衡易影響夫妻關係

撰文: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   狄志遠博士

 

社會上不斷有「港爸港媽」和「直升機家長」等出現,反映現代父母十分緊張子女的成長,有些更出現過分保護的情況。香港家庭教育學院進行了一項「現代父母教養趨勢調查」,其中一項調查發現,超過七成受訪家長會因為子女大幅減少與另一半及朋友的約會時間(五成或以上)。六成半受訪家長為子女放棄自己的興趣,兩成半父母更會放棄高薪厚職照顧孩子,近兩成推辭上司的加班或要出外公幹的機會,可見現代父母願意犧牲自己,成就子女。

 

家長關心與照顧子女是理所當然的事,但同時亦要學習平衡自身的生活,避免把全部時間放在子女身上,而忽略自己及夫婦間的生活。筆者曾接觸不少個案,因為家長把全部時間放在子女身上,而放棄自我興趣,又減少與朋友之間的接觸和相處。除了對子女的要求愈來愈高之外,久而久之更失去自己的生活圈子,為情緒及精神帶來困擾。

每個人都需要有多元化生活,生活是多面性的,包括個人成長、尋求夢想、發展興趣、建立友誼、感情生活及親子關係等等。如果一個人只專注某部分,可能令某事情做得好一點,但生活卻失去平衡,在其他方面就會有很大損失。

 

例如我們只專注於子女的學習,可能子女功課會有好的表現,但如果因此忽略親子關係,可能得不償失或做得不夠好,這必然影響個人情緒。當情緒受到困擾時,也必然影響親子溝通及彼此關係,而情緒波動也容易影響夫婦關係。

家長關注子女成長,是天公地道的任務,但必須要有一個平衡,家長生活及子女成長都要平衡。今時今日,大部份的家長不是太少關注子女,而是過分關注子女,做成「家長怪獸化」現象,故此家長要懂得放鬆及放下,使大家都有更好空間尋求生活多樣化,使生活更多采多姿。

Parents Daily 為全港父母提供關於親子育兒、升學的豐富短片和內容,專輯內容包括「有星有Say」、「校長有話兒」等節目。我們以輕鬆活潑的方式為父母們提供培養孩子的資訊,更會邀請幼小校長、名人、資深教育工作者等分享教學、親子心得和實戰經驗,讓父母可以在這裡得到實用資訊之餘,更可認識更多互相分享、互相扶持的同行者。

樂於分享 父母先做模範

家長園地

撰文:教育專家張偉菁

 

烏鴉無意中檢到一塊肥皂,牠用肥皂在水池洗擦羽毛後,全身都變得香噴噴,於是打定主意,將這塊肥皂出借給其他動物使用。老鼠、兔子、小猴子和大熊都試過了,最後輪到大象。當大象洗完澡後,肥皂竟然不見了,烏鴉覺得既奇怪又焦急,還以為大象跟牠開玩笑。烏鴉一片好心,跟好朋友分享自己的好東西,最後東西卻沒有了。我們都知道,肥皂愈用愈小是必然的道理,烏鴉卻沒想到好意分享會失去自己所擁有的。雖然烏鴉是有點不捨得牠的肥皂,但是當牠聞到好朋友身上散發出陣陣的肥皂香,卻很開心,覺得也沒甚麼所謂了。

 

社會上的一孩家庭愈來愈多,加上父母工作忙,不覺地會以物質作補償,於是孩子更認為一切是自己獨享,別人碰一下也不可以。遇上這情況,父母可以怎麼辦呢?

 

分享的喜樂,是很抽象的情感,要能真實的體驗,需要歲月伴隨著許多生活事件的累積,不是一朝一夕可成,而最有效的分享教育是父母師長的身教。有一位在出版社擔任總編輯的女士,趁女兒放暑假時帶她回公司。當時,公司的人員正在處理一批捐給偏鄉地區孩子的圖書,數量大約有幾百本。

女兒問她:「媽媽,你要捐那麼多書啊?那麼多書可以賣很多錢呢!這樣妳損失可大了,捐少一點不可以嗎?」那位女士回答說:「沒有人規定我要捐多少,也沒有人要我非捐不可,是我自己願意的。妳在擔心甚麼呢?」小女孩說:「我怕妳把書都捐光了,我們損失太多,自己就沒錢囉!」「那麼,都不捐了,反正其他小朋友又不是我的孩子,我何必管他們有沒有錢買書看呀?」做媽媽的故意逗女兒。女孩急急的澄清立場:「我不是說都不捐,是要你捐少一點啦!有一些書可以留著以後再慢慢捐嘛!」「以後是甚麼時候呢?」媽媽問,但女孩答不上來。

 

做編輯的媽媽跟她說:「女兒,如果我將這些書拿去賣錢,賺了錢,我和我們的家人當然開心。但是現在我把書捐出去,會有很多孩子因為有書看而高興,我也會很開心,因為這些書可能讓他們對生活、對未來的想法,對這個世界多了一些希望和夢想,我的開心就不是用錢可以算得出來的了。」

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。在日常生活中,父母關心和幫助別人,自然會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。父母要做與人分享的模範,經常主動地關心和幫助別人。筆者小時候居住的地方住了很多人,就像粵語長片裡說的「一樓十四伙」。雖然人多自然多磨擦,但鄰居都習慣做了好吃的點心就分給大家嚐嚐,還有在日常生活中互借油鹽醬醋等日常用品,這些小事都培養了我們一輩的分享意識。

 

「樂於分享」重在強調一個「樂」字,為能夠與他人分享而感到由衷的歡樂。只有真正寬容、大方和熱心的人,才會樂於與他人分享,也只有真正自信、善良和胸懷寬廣的人才會樂於這樣做。換句話說,如果孩子能夠做到真正地樂於分享,他們也就擁有了上述所有的寶貴氣質,這比好成績更重要。

Parents Daily 為全港父母提供關於親子育兒、升學的豐富短片和內容,專輯內容包括「有星有Say」、「校長有話兒」等節目。我們以輕鬆活潑的方式為父母們提供培養孩子的資訊,更會邀請幼小校長、名人、資深教育工作者等分享教學、親子心得和實戰經驗,讓父母可以在這裡得到實用資訊之餘,更可認識更多互相分享、互相扶持的同行者。